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土木工程学科平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结构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平台建设。2010年12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近年,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在快速推进,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地质环境恶劣、土质压缩性及流动性大、空气及水体侵蚀性增加等环境灾害愈加复杂,导致环境累积型损伤和突发性工程灾害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给沿江沿海开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史无前例的地下工程也已开始或准备建设,地下交通隧道、地下水利枢纽、以及地下运输管网等地下工程的规模和深度均在高速增长,遇到软土层、流砂层、冻融土等特殊环境中地下工程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土木工程环境灾变规律及其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是对传统工程防灾与减灾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拓展、深入、完善与补充;适应工程防灾与减灾向更深、更难发展,以现代理论和技术解决国家乃至于全球受环境灾变影响工程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


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地质环境灾变规律与结构抗变形研究;(2)侵蚀环境灾变规律与结构耐久性研究;(3)高温环境灾变规律与结构抗火性研究;(4)地下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研究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的危害和提高结构安全可靠性等重大问题,构成以累积型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为基础,以累积型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渐进性损伤规律为主线,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在环境灾变条件下安全可靠的技术创新为目标,在结构抗地表变形、耐久性、高温、低温环境下行为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


实验室已形成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创新群体。现有固定人员47人,其中研究人员45人,技术人员2人,流动研究人员37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人才2人以及一批获得省部级优秀人才基金的青年学者。实验室重视基础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承担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部省级及企业委托课题20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项,部省级奖励26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主编或参编标准规范3部。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近3年毕业博士生12人,硕士生173人,获校级优秀研究生论文17篇;目前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生27人,硕士生239人。实验室重视学术交流,近年派出5人赴国外交流访问,200人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实验室现有场地总面积2600m2;拥有固定资产2200余万元,大型仪器设备72台件,建成了地质环境灾变、侵蚀环境灾变、高温环境灾变、低温环境灾变等高水平的试验研究系统。


实验室积极探索以“学科立室、学术兴室、学者治室”为指导思想的实验室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始终围绕国家及江苏省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沿海开发、特殊及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努力构建基础性、创新型、开放式、高水平、特色彰显的应用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基地。